【高能干货】面试热点解读发表时间:2023-02-22 17:23 面试热点:骑行热带来行业新机遇 热点背景 近年来,不少人选择骑自行车出游。在北京、南京、成都等大城市,一些热门骑行线路甚至一度出现拥堵现象。骑行热带动了自行车销售,不少中高端品牌的山地车、公路车“一车难求”;某电商平台上自行车零配件的成交额同比增长100%。持续升温的骑行热,给我国自行车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模拟试题 近期,多地热门骑行线路出现拥堵现象,同时“一车难求”、“零配件销售激增”也引发广大网友热议,对于骑行热,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概括提炼话题,给出观点 现在不少人选择骑自行车出游,骑行氛围日渐浓厚,不仅是自行车行业发展的契机,也能为激活周边消费、引领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助力。 2.结合实际,多角度分析 (1)背景分析 ①用户群体大。我国拥有14亿人口,在自行车消费中一直是消费大国,自行车作为人们日常出行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代步工具使用群体越来越多。 ②环境优化。随着城市绿道建设、自行车慢行道等日渐完善,人们骑行意愿逐步增加,同时疫情当下,健身房等场所关闭,骑行运动也成为大众首选。 (2)积极意义 ①满足消费者需求。骑行作为一项绿色运动,骑行不仅可以方便出行,满足最后一公里的基本需要,也能够实现锻炼身体、舒缓压力,可以让人们在路途中感受风景。 ②激活消费市场。从选车、购车、学车、骑行一系列环节下来,都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自行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骑行热也衍生出更多的次生消费,个性化装备、文创产品、餐饮娱乐以及城市周边游等都成为新兴的消费增长点。 ③助力社会建设。骑行热反映出人们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响应,可以更好地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动节能减排,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打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3)当前面临的挑战 骑行基础设施不完善,自行车中高端核心部件产能不足,部分骑行爱好者安全意识不够。 3.提出解决办法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要提前规划好可骑行路线,加大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骑行交通信号灯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人们的骑行体验,加速构建低碳城市,加速骑行运动的普及。 (2)突破研发依赖。相关部门组织科研机构、高校进行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大碳纤维、变速器等方面的研发力度、提升核心技术,打破进口零配件的垄断局面,助力自行车核心部件生产。 (3) 强化宣传引导。骑行出行虽好但不适用每个人,相关部门利用线上线下等宣传方式,积极做好外出骑行引导以及安全意识培养,避免大众盲目跟风,保障骑行安全。 热点背景 观察中国经济大局比其他发达经济体有更为显著的价值。因为,一些发达经济体搞市场经济比中国早很多,且人口没有中国多。而且,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直接从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小农经济为基础地位的国家“杀出来的一条血路”。靠的是什么?当然需要各种借鉴引进学习,但最主要的是创造这一经济奇迹的中国人。中国人所拥有的力量和能量,所具有的战斗力与爆发力,所潜藏的忍耐力与创造力,才是中国经济创造奇迹的真正决定力量。 模拟试题 读懂中国经济大势,必须读懂中国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从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小农经济为基础地位的国家发展起来靠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总体态度。 人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的。广大民众、干部队伍、党的领导,凝聚成为一体,就能使我们更加主动地探寻经济规律、运用经济规律,高屋建瓴预判研判,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所以,读懂中国经济大势,必须读懂中国人。 二、具体分析。 1.我们拥有特别能吃苦特别敢奋斗的劳动大众。 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说到底,是这个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砥砺磨练过来的。这种奋斗文化,在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种从业人群组成的大众队伍里,已凝化为民族魂。有了这种奋斗文化,才能在各种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难与经济风险中,具有超出想象的凝聚力与战斗力。须知,战胜一次灾难,振作的是精神,也是经济。 2.我们拥有一支能战斗听指挥敢奉献的干部队伍。 无论企业还是乡村,机关还是旷野,干部队伍在经济运行中都发挥着中国特色的稳定领头作用,这是中国经济稳扎稳打的深厚基础。比如,7000万贫困人口5年全部脱贫,这是任何经济学都难以界定的事情,在中国就能稳步推进,因为我们有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干部队伍带着群众往前冲。7000万人口脱贫,不必说政治文化的凝聚力,单是发展力的提升、消费潜力的挖掘,就是一笔了不得的红利。 3.我们有全世界最强大的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这种领导,不只是政治上旗帜鲜明,也是经济发展趋势、发展路线和发展成就的有力保障。从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近几年全球经济剧烈波动,每到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党都能高瞻远瞩、正确应对,带领我们转危为安、化危为机,让中国经济始终处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有利位置,走出新时代更加清晰广阔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 热点背景 备受关注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16日上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意味着甲骨之乡的河南安阳又多了一扇面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和一个国际性汉字文化交流平台。工程专题展与主体馆基本陈列相得益彰,“字书琼林”的知识性,“书苑英华”的审美性,“汉字民俗”的亲民性,“字里乾坤”的互动性,每个展厅都别具一格,更加全面地展示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模拟试题 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意味着我国又多了一扇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和一个国际性汉字文化交流平台。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概括话题,给予评价。 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从古流传至今强有力的佐证。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2. 积极意义。 (1)汉字公园将汉字文化的多维度表达方式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通过特色水系、高低错落的植物和色彩形态各异的建筑,把生态、自然、人文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力量”六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成为自然天成、新颖美观、文化休闲、艺术享受的汉字文化特色主题公园。 (2)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文字文化项目在国际范围的推广,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贡献。 3. 结合实际谈建议。 (1)加强国际交流。在国际化展览巡展、古文字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沉浸式体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2)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利用品牌节目或者特色文化活动,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海外留学生等群体,来传播文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3)加强人才培养。关注前沿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共同推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热点背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生态文明也关乎着我们的民生福祉以及长远发展。现如今,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雾霾散去,蓝天重现,黑臭水越来越少,青山绿水越来越多,生态整治初见成效,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仍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模拟试题 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解释含义,揭示道理。 这句话深刻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我们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保障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围绕道理谈重要性。 (1)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 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改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好坏已成为影响大家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因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人民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我们就应积极回应、解决,这是我们的宗旨要求,也是使命所在。因此,生态环境确实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2)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环境就是民生,生态就是人民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基本问题,空气质量、水质监测、土壤污染,这些问题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务必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民生的优先位置,让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站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更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3.结合实际,谈践行。 (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各级领导干部需强化环保意识,深刻认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同等重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制造、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2) 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保护生态,人人有责,呼吁大家从小事做起,如绿色出行、节约用纸、按需点餐、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倡导大家自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 热点背景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表现突出。当前正热播热议的《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诗画中国》《一馔千年》等文化类节目,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呈现“提炼”智慧、精进方法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在认同中汲取着生命力,不断传承,不断发扬,在每个人心中种下共鸣种子,种下对我们这个民族自豪与热爱的情怀。 模拟试题 《典籍里的中国》、《中国国宝大会》、《诗画中国》《一馔千年》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为人们奉献了一场又一场“文化盛宴”,人们纷纷感叹:传统文化“火出圈”了!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亮明观点。 表态一:凭借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再火出圈的经历向我们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在当下这个时代具有生存之地,仍然可以让受众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 表态二:在看到系列节日节目时,我最真实的感受就是“惊艳”,惊艳于给人以视觉冲击的画面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 表态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形势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在“火出圈”的背后,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再一次的魅力释放。 2.结合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火出圈”的原因。 (1)传统文化的魅力挖掘。 深挖传统习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并将其藏于节目中,让观众在学习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又可追思先贤。 (2)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①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文化的创作融合,从水下中国舞《祈》中,便可看到技术加持这一点。 ②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加持,各类新媒体方式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次元壁。 (3)文化节目的匠心打造。 每一个节目可谓是“独具匠心”,比如在《端午奇妙游》中,仅有2分钟的《祈》的拍摄过程就是精益求精的过程,水下26个小时练习,上百个水下舞蹈视频的拍摄,最终换得“水中飞天”惊艳出圈,这都归功于节目组的匠心。 3.结合实际,谈对于发展传统文化的启示。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出圈”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走深、走实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为此,我们需要: (1)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一方面,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 (2)注重文艺作品的故事化和年轻化。找到贴合大众需求的出口,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找到大众需求的出口,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现代化的创新元素,制造记忆点,让受众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 (3)文艺工作者保持精益求精的“匠心”。任何文艺精品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决心、精益求精的追求,要反对一些人对传统文化囫囵吞枣、粗制滥造的行为,谨防其滥用流量误导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
|